如何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指引下,形成我国食品科技整体发展优势,藏粮于技,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已经成为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必答题。11月3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在山城重庆召开。本届年会以“使命驱动下的食品科技与发展 ”为主题,围绕我国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新任务,集结食品科技力量,凝聚行业新质之光,为川渝地区特色食品产业乃至我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贡献科技智慧。本届大会由西南大学、四川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10家单位共同承办。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孙宝国、谢剑平、朱蓓薇、陈坚、钱锋、任发政、李培武、单杨、谢明勇、金征宇、薛长湖等1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出席大会。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重庆市科技局的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地方政府、科协组织和200多家食品领域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企业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2000余人参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主持大会开幕式。
本届大会以 40 余场活动,逾300位专家的大会发言和专题报告,800余篇论文摘要,300余篇张贴海报,多维度探讨前沿科技,分享科技成果,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食品科技的高水平、新风采。年会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士授予仪式,会士是会员在学会的最高学术荣誉,本年度授予金征宇、石彦国、张名位、陈功、薛长湖、黄和等6位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士”称号。2024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同期举行,并发布“2024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面向国内食品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等广泛征集,反映我国食品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凸显食品科技发展的引领性和先进性。
把握时代脉搏 聚力打好食品产业关键技术攻坚战
经过20多年的打磨和积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已成为中国食品科技领域的品牌盛会,是食品科技界与产业界共同探索新课题、新发现的开放高地,跨界融合、激发智慧火花的重要平台,强化食品与科学学科建设的高端平台,助力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承载着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外环境亦发生深刻且复杂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时代对科技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食品产业已进入深度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阶段。本届会议秉承时代使命,旨在深刻探讨当前和未来食品科技与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呈现出3个重要变化。一是会议内容设计凸显体系化。在前20届会议的基础上,从往届相对独立的主题内容设计进入到具有体系化的思维设计,将“顶天”“立地”“树人”融为一体,分别围绕“强化基础研究、侧重产业应用、深化人才培养”设置相应专题,通过“三轮驱动”强化年会的体系化特征。二是会议内容更具前瞻性和引领性,充分展示了对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深入思考。三是更加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针对乳品、特殊食品、植物基食品、运动营养食品等产业发展瓶颈和热点难点,特别设置产业论坛,探索“产业界出题、科技界解题”的联动模式,切实解决产业面临的各种挑战。
针对食品科技与产业的未来发展,孙宝国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集聚力量打好食品产业关键技术攻坚战。历史经验表明,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战略导向立足于食品学科前沿,以重大突破跨越跟跑和并跑,进而实现领跑,才能在大宗原料供给、新型功能基料等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二是要做真正“接地气”的科学研究。尽管当前我们在全球食品科技界的论文、专利等成就显著,但仍要“冷思考”。在新时代,使命驱动下的食品科技需要走出实验室,走进工厂、走进乡村、走进田间地头,真正服务于产业的新质发展。三是要充分融入和诠释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在使命驱动下,要厚植家国情怀,以实际行动推动食品产业蓬勃发展。他呼吁,在新的起点上,在新的使命下,要加速食品科技自立自强的前进步伐,以科技支撑食品产业在传承与创新中赢得未来。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张辉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以重点专项管理服务为主线,抓好“食品制造”等专项的组织实施;以“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和“重点专项服务乡村”两大行动为抓手,加速推进专项成果转化落地。中心愿携手食品界做好4篇文章,以科技创新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好前沿引领的文章。科学凝练行业重大需求和重点任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抢占未来食品科技制高点。二是做好融合创新的文章。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体系,充分发挥生物技术等不同领域优势,建立协同创新体系。三是做好产业增效的文章。聚焦产业发展共性问题,围绕产业链形成整体集成的技术体系和解决方案,推动食品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造集科研、生产和应用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四是做好青年人才培养的文章。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培养,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在致辞中表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从美食开始,科技推动食品更美味、更健康、更丰富。重庆市委、市政府抓产业的基本态度,如同重庆火锅一般保持热度活力。重庆市将“33618”集群体系作为五千亿产业支持,质效稳步提升,后劲不断增强,生态持续优化。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885家,产值同比增长6%,跑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下一步,重庆市将锚定“五千亿级支柱产业”目标,始终坚持把培育壮大企业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始终坚持把建强园区平台作为重要抓手,推进十大重点园区提档升级。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将重庆作为食品科技创新的实验室、试验田和成果转化首选地,赋能重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科技局党委副书记、市外国专家局副局长许志鹏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重庆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2023年,重庆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8%,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7位、保持西部第1位。下一步,将聚焦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求,全方位搭建打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智力平台,助力推动重庆及川渝地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期待食品界的专家们在食品科技创新中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全面促进现代食品产业升级。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前,重庆市正纵深推进“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1458”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升级打造包括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在内的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西南大学作为国家 “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积极加强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重大需求,前瞻部署“大生物大农业、大生命大健康、大信息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四大领域,实施“种质资源创制、未来农业引领、生命健康守护、信息材料创新”等计划。特别是近年来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支撑重庆食品产业发展,大力筹建申报中匈食品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对学校农业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贡献度近50%。相信通过本次会议,食品科技在理论创新、技术变革、产品研发等方面将取得更多丰硕成果。专家学者分享真知灼见,共同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聚焦前沿基础研究 勾勒未来美好图景
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食品科技创新不断前行,推动食品工业在健康转型中快速发展。今年1—8月,食品工业规上企业营收5.8万亿元;利润超过3800亿元,同比增长11.7%;出口超过365亿美元。食品工业以占轻工业36.2%的资产,实现了39.9%的营业收入,创造了43.2%的利润。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围绕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食品领域最新研究热点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当前,制造业的80%是传统产业,亟待深度转型升级。通过AI赋能,‘工业大脑’能够引导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锋在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构建工业大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报告中,畅谈人工智能(AI)给行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变化。在他看来,应用人工智能+,通过数实融合技术为传统产业装上“工业大脑”,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工业大脑”的本质是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价值,其“核芯”是引导制造业数实深度融合,关键是建立“通专融合”的垂直领域大模型,突破工业制造各层级各环节具身智能技术瓶颈和“卡脖子”工业软件。钱锋指出,抢抓人工智能加速工业应用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集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生产要素为一体,供需快速感知、制造精准调控的“工业大脑”,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优化、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制造过程实时精准调控、安全环保运维智慧管控、新材料新产品智能创新设计,确保制造过程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产绿色化低碳化、产品高值化以及产业价值链最大化,是推动传统制造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将为新一代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驱动力,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坚教授在题为“未来食品与生物制造”的报告中,提出科学落实“大食物观”,就要通过拓展食品新资源,创新食品合成路径,优化食物供给结构,提高食物供给效率来实现。未来食品以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为技术基础,核心内容包括资源挖掘、感知技术、精准营养、智能制造和智慧监管,在获得新资源、开发新技术、建立新体系、创造新需求、形成新业态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未来食品技术总体情况调研发现,排列前五的包括食品主料的生物合成、食品制造全过程资源高值转化及食品营养素精准传递与全程管控系统、营养和风味配料细胞工厂创制等。
陈坚特别提到,从全球来看,新质蛋白正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领域。生物制造,特别是合成生物学在制造“新质”蛋白和实现精准营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陈坚以微生物菌体蛋白的创制进行了举例。他介绍,我国微生物蛋白产业蓬勃兴起。微生物蛋白与营养、风味物质联产成为微生物蛋白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低碳减排的大趋势下,食品加工副产物的增值利用成为食品科技界关注的重点。作为本次会议东道主代表,西南大学原副校长,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赵国华重点介绍了一种潜在的功能性食品配料木质素的研究进展。他介绍,木质素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可再生聚合物,在植物性食品中应用广泛。近10年来,木质素的食用和营养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实现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围绕提取于川渝地区常见的麻竹笋壳中常规木质素与木质素纳米颗粒展开研究工作,从营养和食品的角度为木质素的工业化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深耕细分领域 展示食品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成果
围绕年度热点,针对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会议期间还将召开2024食品科学前沿热点问题论坛、合成生物学与食品配料开发应用、全基因测序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等专题,同时还有食品质量与安全、功能食品开发与技术创新、食品组分互作机理、食品与肠道菌群及免疫研究、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食品感官评价与风味化学、食品加工新技术、食品包装贮藏与保鲜等领域9个技术分专题。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百余名报告人,共同交流探讨食品技术的最新进展。
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食品各行业的不断创新。为对应科技与产业的关注热点,会议还设置了乳品工艺技术创新与营养健康论坛、食品风味科学前瞻论坛、川渝特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第四届植物基食品创新发展论坛、保健食品功能声称与评价方法论坛、2024第十届运动营养食品高层论坛及生态酿造与环境保护学术会议等多个分论坛。
此外,青年沙龙、研究生创新及学术论坛、学生创新系列活动、企业专场招聘会等活动精彩纷呈,为青年学子与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高端交流平台,亦为食品产业未来的人才储备夯实根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知名企业合作主办的6项全国性学生创新活动中的优秀学生代表也聚集一堂,彰显了中国食品科技界的新生力量。据了解,学生创新大赛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连续17年打造的品牌活动,共计10余万名师生积极参与其中。
大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会旗的交接仪式。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将于2025年在广州举办,将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办。
|